长者要成为青年的人生范本
王家瑾
(2011年)
前几年经常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多次听到学生这样的言论:我们到大学除了学专业知识,还希望在学校老师和长者中,找到我们得以信任、值得尊重、赖以仿效的“人生范本”,这对我们的成长太重要了……。回想自己从中学到大学不也是自觉、不自觉地从老师、长着中吸取、模仿。到了老年,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在自己的人生积累中有多么重要。也许是老调重弹,那就再弹一次吧。
从一次小讲座讨论说起
不久前,应邀为一些年轻辅导员做一个小讲座,题目是《爱,从认真聆听开始》,我注意到他们有窃窃私语的,有对我发出“诡秘的微笑的”,我知道他们有话想说。接着便是“聊聊吧”式的讨论,大家的确有太多的话要说。
有的说,现在生活节奏快,互相之间都不耐心听别人说话;在家里我们就不耐心听父母“唠叨”;同样,我们的孩子也不耐心听我们的“训导”;最让人为难的是我们的上级领导很不耐心听我们的汇报,更谈不上倾听我们的内心……有些领导(或老师)听是听了,却在频频看手表或望东望西,谁知道他到底听到没有……。的确,在人类所有的沟通行为中,聆听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现代人尤其不注重发挥聆听的功能,聆听能力也不强,构成沟通障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有调查表明,超过54%的争吵、冲突,并非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而是互相不好好聆听,不能真正理解对方。显然,这也是与我们所期盼的社会和谐格格不入的。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喜欢那些愿意听我们讲话的人,因为他(她)愿意了解我的信息,愿意与我做感情交流,是对我的尊重。我们容易信任这样的人,容易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何况,现代青年人有太多的话题想与人交谈,有些问题甚至只想与长者交谈;他们当今面临的困惑,比我们与他们同龄时要多得多……
有人提出,“你说‘耐心聆听’也是一种对别人基本尊重,也是基本的礼仪……”我们觉得,最不善于尊重别人和最不注重这些基本礼仪的,恰恰是地位远远高于我们的老师、干部、资格老的人……他们喋喋不休地对我们讲素质教育、道德标准……我们还是懂得要尊重他们的,然而心里却觉得这些人太没有足以吸引我们的人格魅力了,我们难以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范本……这里提出一个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话题——提升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回避的话题
有学者指出,现在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更注重我们的魅力与亲和力,而不是你的光荣历史、伟大成就和地位。他们对架子大的领导干部、空洞说教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回避热点”、“官腔教育”感到反感。他们不要居高临下的训导,而是参谋、商量、探讨;不是背诵几条原理的宣传,而是依事说理,敢于接触不同意见和反面意见;不要照本宣科,而要真正的、受欢迎的、令人钦佩的、有亲和力有吸引力的青年导师。
也有学者指出,我们必须改变“父母官”与老百姓的二元思维,让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人们的思想与生活充满朝气,让社会从实质上和谐起来……而人们的“官本位”意识不会随官位的失去而消失,从古代到现代“它”牢固极了,我们要从“它”的阴影下摆脱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有一次我在一个县委书记班上课讲到“礼仪ABC”的时候,讨论“为什么不习惯说‘谢谢!’”有人说“不习惯说谢谢……”,为什么呢?有人坦率地说“下级该做的事,你还对他说谢谢,岂不降低我的身份?”
在一次经理培训班讨论到“人格魅力”时,一位坐得离我很近的经理站起来拍着胸脯说,“老师,你看我很有魅力吧?一身的皮尔卡丹……”大家都笑起来。于是我们便讨论人格魅力的内涵与构成。我引用了不少国内外事例,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格有三层意思,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魅力则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那么,人格魅力的构成呢?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的。就说“外在美”吧,不仅有父母给予的天生丽质,还必须要有富有表情的面孔、自信的体态与眼神、微笑(写在脸上的爱)。有一位女学生曾写道,“我常常因为自己缺乏天生的美而悲观,学了这门课,我学会经常微笑,提高自信,后来居然有男同学在给我的情书里说,“你虽不漂亮,但很可爱!我喜欢你……”
至于“内在美”,它包含的内容的确很“内在”,人文素养、道德勇气、智慧、说话的声调、交往中尊重人、和别人的亲和力、工作作风等。我注意到,随时代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运用也在发展。上世纪90年代,法国在招聘员工时,不但讲究那些我们十分熟悉的内容,还十分讲究应聘者的“人格魅力”。可惜我没有找到他们对此要求的详尽内容,但已足够引起我们的关注了。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离开了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岗位,也没有承担关工委的任务,但是,学校的校风建设、社会的文明道德建设,首先要靠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级干部加强官德建设。各级领导、长者良好的言行举动,无处不在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在我们周围的青年人。有效引导他们重视道德修养的修炼,摒弃不良行为与习惯,一点一滴地为建设良好的学风、良好的社会秩序与风气,这也是专家学者指出的“关工委的工作需要贯彻全员配合教育”的原则。
帮助青年人认识和提高“软实力”
当今,青年人都非常注重提高自己的“资本力”、“竞争力”,其中必然包含“硬实力”与“软实力”。以前多数只注重“硬”的一面——学历、证书等等,“软”的一面似乎看不见、摸不着。近年,这种偏向大有改进,大概也是因为招聘单位吸取教训,人才选拔从单一化到多元化。最近读到一则小故事,引起太多、太深的思考。
大意是,一個聪明的中国小伙子去了法国,开始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他发现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售票处是自助的,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仅为万分之三。他为自己发現這个管理上的“漏洞”而沾沾自喜。从此后,他便经常逃票上車,还自我安慰:“穷学生嘛,能省一点是一点。”四年过去了,他拿着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學业成績,非常自信地頻頻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踌躇满志地推銷自己,但公司却从热情接待到婉言相拒。这位青年人愤怒地要求公司“给予解释”。公司首先肯定他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平,但是,又对他说“我們查了你的信用記錄,你有三次乘公車逃票被处罰的記录,在查获之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这证明了你不尊重規則。不僅如此,你擅于发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恶意使用,你不值得信任,在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小伙子如梦方醒、懊悔难当。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公司的最后一句話:道德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遠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这个小故事真是可以让我们省去许多的“说理道白”。
类似的报道与评论很多,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青年人比我们更注重“人的尊严”,他们需要受到尊重
在这次讨论中,年轻的辅导员们多次提到,不少年轻人感到常常会“得不到尊重”、“很伤自尊心”,因而加重了逆反心理、抗拒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沮丧与自卑。
又是一个不小的话题。我以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人的尊严”与“尊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天生的(本能的)自我保护形式,是通过社会不断完善与发展而提高自我认知。从而得以巩固的,是建立在尊重与被尊重之间的一种“维系”关系。一个人所显示的人格魅力越多(包括善于尊重别人),所获得的尊重也越多。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的,一般绝不会用自己的尊严去做交易。十几年前,一位外资企业经理对我说,不少在流水线上打工的“线仔”、“线妹”似乎不懂得尊严,他们似乎很安心于低头干好活、到月拿工钱,有些主管人员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也不会争辩,那真是早期的、为基本的生存而外出打工的“打工一群”呀!这几年的“用工荒”已经有力地说明,在社会的大步前行与发展中,个人的尊严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有些企业就设置许多“业余技能学习班”、“聊天会”、球赛等人情味很浓的项目。何况我们的大学生都是社会上的智者一群,他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个人的自我认知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他们更需要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尊重。
他们在与长者的交往过程中,在他们需要向你倾诉的过程中,你不看着他(她),不仔细观察他(她)的表情变化,不给与及时的反馈,只顾低头忙自己的事,还口口声声地说“我听着呢”,这样,他们的“话外音”你怎么能“听”到呢?他们“欲言又止”的哽咽怎么能观察到呢?怎么能让他们感受到你在关注、关怀他们呢?难怪有的同学说,每遇到这种情况,自尊心严重受损,就会三言并两语地尽快结束这种不愉快的谈话,“仓皇而逃”。
难怪在发达国家(包括香港地区)都有聆听训练班,有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为等级不低的主管人员做培训。我们的师资培训和干部培训中,大概还远没有认识到这种课程的必要性。
一位英国学者的诤言很值得我们思考:“能留神倾听”,是对他人的真诚体贴,就具有了一种“略微特别的优点”,使他占有现代社会最受人追求的超凡魅力。这真是一种很低、很基本的要求。
尽管以身示范、做青年人的“人生范本”这个话题很大、很深,内涵非常丰富,然而有些事是不难做到的,就从认真聆听青年人的倾诉,将他们的这种需要放在第一位,平等地与他们对话做起吧,这是文明建设的需要。有人戏称,锤炼、提升个人魅力,就像获得“一大笔私有财产”,而且,只能由自己来创造和积累的“个人私有财产”。就让我们去积累这样的“私有财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