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帮带”过程,发现青年教师的亮点
裘汉康
(2011年)
近些年来,我和一些老教授虽然已陆续退出中山大学各院系教学第一线,但仍关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育质量问题。从2005年中山大学创办新华学院以来,我们头几年直接参与有关系及教研部管理工作,并受聘讲点课。随着学院陆续招聘了一批青年教师以后,我便逐步退到二线,志愿做一点关心下一代、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考虑到新聘青年教师已参加中山大学统一的岗前培训,听过动员报告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讲课,已有一定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但临到正式上讲台,如何结合各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际,怎样面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与需求,就会碰到不少问题,需要有人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点拨,使他们能有个好的开头,增强信心,逐步站稳讲台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便尝试跟班讲课,每个学期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讲课(一般连续听十二次24节课左右)。课后面对面研讨,及时肯定优点与进步,指出缺陷与不足。还复印有关教学资料、听课登记表给他们参阅。这样,一边给他们打气,一边帮他们充实提高。自己也在这个过程继续学习,并逐步明确:一定要有开阔的胸襟和思路,善于发现青年教师的亮点,重视他们的创意,多鼓励、支持,营造平等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更加发奋努力,积极改革创新,从而推动学科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侧重谈三点具体做法和心得。
首先,“传、帮、带”是要帮助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不断加深对教师职责和所任课意义目标的认识。
我在听课过程和年青教师交流时经常讲到我们接触到的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精神,谈及我们几十年教学的亲身感受,希望有助于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事业心,并提高对所任课程性质、目的意义的认识。这样能使他们更好地传承中大老教师敬业爱生、潜心教学、刻苦钻研、教书育人的好传统,得到健康成长。
其次,“传、帮、带”要重在帮助青年教师组织安排好课堂教学,要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要下功夫认真钻研教材,深入解读文本。
重在解读文本(如教材中的“什作家作品”、“章、节”或“要点问题”等)时体现出教师的理解、研究与阐释的深度,在于讲课中所表达的观点、传授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的青年教师经过认真备课,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有自己的理解体会,已经逐步能体现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如2008年秋,听林玮对中文系06级讲《中国文学史》“唐代边塞诗”这章时,将岑参与高适两位著名边塞诗人进行比较,就将同一流派不同风格的诗人作品解析得比较深入,有自己的见解。2010年春听胡孝根对09级国际贸易专业班讲《大学语文》李白的《将进酒》,对贯穿全诗的“悲”与“愁”的基调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心愤懑之情解读得相当有深度、有激情。这些讲课,学生反映都比较好,有启发,印象深。
在“传、帮、带”过程,我发现并综合推广他们如下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相互交流、“以青促青”的作用。
第一,“点、线、面”结合。在讲到某篇课文(作品或章节问题)时,注意链接、照应相关联的其他作家作品或章节问题,这样就可以使讲课面广些、深一些,不会太单薄。如林玮、王惠等都比较注意这方面的探索。
第二,“知人论世”,善于联系时代背景、作家个人身世遭遇、思想性格来深入评价解读作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与艺术成就。避免脱离时代与作家的实际创作思想,空泛肤浅或误读作家作品。如2010年秋,听宋晓光对中文系09级讲“老舍的《骆驼祥子》”,就能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联系老舍从小居住在北京的大杂院,对底层市民的生活深有了解,以及介绍“老舍之死真相”等,因而能满怀崇敬与悲痛的感情,对这部“笔尖上滴出血和泪”的优秀作品的深刻内涵与价值解读得比较深透,学生反映也很有启示和收获。
第三,比较方法运用。在我听过的几位青年教师讲课中,都较注意通过对比来加强教学效果,突出作品特色。这样,就不是孤零地讲了一两首诗,而是讲出伟大诗人的各自创作、杰出成就,使教学有了深度与广度。
再次,“传、帮、带”,要指引协助青年教师注意做好师生互动,重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真正受益。
以上,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论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和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都不能算是真正成功的、有效的。所以,近些年我们教师都在积极构建课堂交互教学文化,探索如何加强师生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年轻教师王惠09年春夏新任大学语文课,就比较注意师生互动,在对08级药学专业班讲某个作家作品时,有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有关介绍文字,让几位学生发言,讲出自己读后的看法,然后教师再评讲。特别是认真组织白居易《长恨歌》的课堂讨论,学生发言踊跃,共25人次发言,有的准备充分并有争论,师生配合得好,讨论较为深入。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教师从头讲到尾,或者上课就是简单地“放课件”,而不管学生听得如何,能否答疑解惑,或者是否有不同看法。所以,我希望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要求,妥善安排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在听课过程,我协助教师了解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也希望学生支持青年教师、师生配合,这样效果就较好。如09级国际贸易专业麦静仪在学期末主动写了篇《大学语文,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感受》的文章,摘要供参阅:“语文这门课,我们从小学到大,虽然大学语文我只上了一个学期,但我已经深切体会到此语文非彼语文,是大学语文唤醒了我对生活的感受,让我学会生活。虽然中学也有类似的课文,但老师只为考试而教,你可以不理解,可是不能不记住别人的理解,背熟教材或讲课重点。学习大学语文却不用逼自己的思维服从别人的说法,也不用硬背死记太多,如读《春江花月夜》,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两句中,我发现了原来大自然有如此奇丽的一幕,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至此我才明白那些拥有不菲财产的人说自己并不快乐原来不是在吹嘘的,倘若他们能像古人一样细心挖掘大自然的美景,相信他们的生活会多一分乐趣。在学到其他篇课文时,老师让我们回答问题,思考如何做人、做事,并且学会如何更好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为社会服务,等等。使我们深感时代赋予这一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还有其他一些学生写了类似的文章,叙述学习大学语文的人多方面受益。这些正是教学实效的体现。当然,我们不能因循守旧照看老路讲老一套,需不断努力改革创新,根据新形势新的教学对象,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读出语文的精彩,更好地提高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