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生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前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李萍、钟明华、郭文亮等老师发起并创建的“益友社”,有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历史和“奉献、责任、担当”的传统工作作风。2004年6月,学校重新整合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把“关注学生内在精神的成长与完善,增加自助能力,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在全校范围内提供个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开展相关主题的心理训练和团体辅导;完善网络德育平台,开办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咨询;创办专刊《成长》、续办《心灵之约》报、指导大学生心理社团及朋辈辅导活动;培训学生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能;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危机干预体系;致力于向专业化、学术化、学科化的方向发展。
在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个“本土化”的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具体的知识层面上升到人文关怀的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
在个体心理咨询的层面上,我们尊重和理解当事人的价值选择,强调由当事人来做出判断,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健康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方式,营造关爱自我、关注成长的校园氛围。用全面的、全员的、全人的观念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推行严格的预约制度、目标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制度、信息报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违纪、新生心理健康测查制度、留级学生跟踪教育管理制度。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值班人员依据预约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将不同的同学分配给不同专长的教师,并根据问题的程度来区分辅导或是专业的咨询。在各校区设有专门的咨询室,并安排固定的咨询时间。
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上,我们认为健康的心灵是一种价值的抉择,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强调功能性的价值干预,应当以教育、预防为主,关注学生内在精神的成长与完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强调人文精神,探讨个体的人格建构及如何导向自我实现的人生。人格发展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由自我意识凝聚而形成的自我则是人格的内核,而且自我的状态也会影响到人格状态。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向度:
1、思想素质培养向度
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对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开发。思想素质培养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过程。这种思想素质培养不是以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回答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同时,还注意改变思想素质培养的形式,通过多种方式与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人格养成上将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完成这个过渡和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和思想矛盾,并由此产生困扰和冲突。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或不够及时,就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裂变和扭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来自学习、经济、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影响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因素不断增加。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开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育人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相结合,不断引导他们健康人格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养成。
2、心理素质培养向度
心理素质培养是指通过心理知识教学、认知能力培养和心理习惯训练结合的形式,促进健康心智品质的养成。心理素质是人对环境及相互关系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和素养。在大学生个体的人格建构中,心理素质培养处于重要的位置。
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强调自我领悟和内化所习得的心理学知识。中心根据各校区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相关必修课、公共选修课,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心理调适技能,指导学生认识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以科学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目前,中心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情感与婚姻》、《电影与心理健康》等多门全校公选课,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咨询队伍,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3、人文素质培养向度
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是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视为人文领域。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大学生理性的、理论的人文知识是通过学校专门学习所获得的,学习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科学等都可以获得这种系统的、理论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还需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与生活煅炼中,自觉地把握和主动地养成。
人文素质培养在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包括大学生个人的社会文化修养,也包括对理想世界和健康人格的执着追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美德有两种,即心智方面的和道德方面的。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归功于教育;而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可见,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成了可教授的和形成的两部分,即美德的知识方面是可以教授的,而德性方面却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基于这种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三大层次:一是激发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层;二是培养道德认知能力层;三是德性修养层。前两层属于理性认识层面,后者属于实践层面。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潜能发展,培养健康人格。
在方式方法上提倡共同参与,中心积极利用“关爱女性”系列活动、“三·八”系列活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日”、和十月份的“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这些有利时机,根据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点时段、重点人群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及朋辈辅导活动,主题涉及价值观、人生观、学业、社交、婚姻、事业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领悟、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构筑了学习与内化、干预与预防、指导与自为的多维度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平台。主要通过以下八个途径展开: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互助项目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互助项目具体依据《中山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中山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中山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细则》等文件,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实施,目的在于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预警--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工作体系。在人员配置上全员参与,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上至下为:第一层是人数最少的专职心理咨询员。中心目前聘有9位教师,由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专业人才构成,负责判断和解决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困扰,对具有心理疾病的寻求咨询者提供治疗。第二层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员。他们负责各种校内讲座和开设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内容除心理学课程外,还包括伦理学、人生哲学、东西方思想史、艺术史。在全校教学工作中建议并倡导推广博雅教育,从个体、团体价值体系培育与社会实践认知、人文终极关怀上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动追踪转为主动预防。第三层是兼职心理咨询员。由具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的老师组成,四个校区共22人,推行心理咨询预约制,负责解决学生的一般性、适应性、阶段性心理困扰,配合专职咨询人员开展各校区的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从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抽取基本的知识点,讲述学生最急于知道和对当前或今后的学习、工作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第四层是由各院系挑选出来的辅导员组成的一支兼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他们的任务是在工作第一线及时发现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中心定期对这些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第五层是面向全校各院系招聘在职或退休的教育工作者或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的专家、学者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校园心灵守望者”,在工作第一线及时发现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支援身边有一般心理困惑的学生,从人文关怀的立场服务广大同学,以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有效性,建立起有效、科学的危机干预方案,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目前,中山大学在全校范围内聘任“校园心灵守望者”18人。第六层是以干预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为主题,在骨干学生中推行“守望者”培训,大力推广“心理委员”(每班推荐一名心理观察员)与团队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守望者”、“心理委员”培训机制,在学生中以“同伴教育员”的身份进行朋辈辅导活动,在各院系组织团队辅导,推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制度。
2、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成长论坛”
“成长论坛”系列讲座由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于2005年设立,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已成功举办49期。“成长论坛”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主持,每学期在每个校区开展四期,在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的同时,变知识的教育为智慧的教育,注重传播人文精神,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具体的知识层面上升到人文关怀层面,关注完整人格的精神层面,关注学生内在精神的成长与完善,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健康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方式,营造关爱自我、关注成长的校园氛围。
3、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项目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探索有效的、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在努力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电话等传统形式的同时,通过在全校推广“青春健康同伴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培训,将知识教育变为智慧教育,提倡共同参与,强调自我领悟和内化所习得的心理学知识。以积极的态度致力于校园优质环境的塑造;强调人文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加强做人的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使学生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务实精神;培养坚韧品质;学会积极面对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应急因素,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2005年中心在全校推广的“青春健康同伴教育”活动还获中国计生协颁发的组织奖。
4、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对中心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第一线的有关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心理咨询技术的辅导,中心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目前,中心协同学生处已在东校区开展辅导员培训三次、珠海校区两次,在研究生院的重视和支持下为研究生管理干部培训两次。同时,中心不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专家来校进行培训和指导。2005年7月成功举办危机干预工作培训班,2006年4月成功举办高校心理咨询督导培训班。经培训,他们已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各校区心理危机干预事件中显示出作用。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积极组织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与学术交流活动,围绕大学生心理现象及其特征,以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与对策、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切实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中心祈望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全校师生获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提供更可靠的保证。
5、自信女性 中大风华“关爱女性”系列活动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每年借助“三·八”妇女节,与校团委、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研究生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主题为“自信女性,中大风华”的中山大学“关爱女性”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树立高校知识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尊重、爱护、关心女性的文明风尚,对高校知识女性的境况不断改善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6、五月二十五日“心理健康活动日”活动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借助五月二十五日“心理健康活动日”的平台通过主题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参与意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面,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提高广大同学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维护广大同学心理健康,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形成对心理学的正确认识,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
7、十月“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利用每年十月“心理健康活动月”,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水准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使学生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务实精神;培养坚韧品质,学会积极面对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应激因素,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004年至今,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借助户外咨询、心理沙龙、团体辅导、“成长论坛”等形式使得广大同学初步建立和提高了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水平。两年来,参与中心户外咨询的同学达600人次,活动覆盖面约200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和活动目的。
8、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题班会制度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要求,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结合我校实际,通过在开学后的第一、第二周之内参加各班级的主题班会,把"主题班会制"创建为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时了解同学们新学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于一些同学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